摘要:小米AI眼镜对标Meta的底气何在?6月26日,小米在发布会上抛出首款AI智能眼镜,意图踏入Meta已验证的“AI 眼镜+社交”赛道。外观上,小米与Meta Ray-Ban Classic高度相似:黑色镜架、双侧摄像头、指示灯、隐匿式扬声器与电池,全套“致敬”设计;价格也紧贴 Meta——1999 元仅比Ray-Ban Classic 299美元的折算价低约200元。Meta两代眼镜累计销量破10
小米AI眼镜对标Meta的底气何在?
6月26日,小米在发布会上抛出首款AI智能眼镜,意图踏入Meta已验证的“AI 眼镜+社交”赛道。外观上,小米与Meta Ray-Ban Classic高度相似:黑色镜架、双侧摄像头、指示灯、隐匿式扬声器与电池,全套“致敬”设计;价格也紧贴 Meta——1999 元仅比Ray-Ban Classic 299美元的折算价低约200元。Meta两代眼镜累计销量破100万台,但初代月活不足3万,而二代借助更高像素、扩容存储、长续航与Llama AI绑定社交才爆红。小米虽拥有成熟供应链,却缺乏Ray-Ban级别的潮流基因与全球社交平台生态,若想突围,必须找到中国版 “Ray-Ban” 及差异化场景,否则难以改写“电子垃圾”宿命。
刚需缺位与成本高墙的双重桎梏
2019年华为×Gentle Monster 曾靠外部品牌破圈,但音频眼镜整体需求仍弱。洛图科技监测显示,2024年1–7月中国智能音频眼镜线上销量仅7万台,华为占60.3%,小米24.4%。全球方面,2024年智能眼镜出货量刚过200万台,不及一款iPhone系列的零头。
成本同样惊人:拆解显示,Ray-Ban Meta二代BOM成本174美元,占售价58%;iPhone 16 Pro Max BOM占比仅 40%。规模效应不足,使小厂更难压缩成本。即便Meta也难逃亏损——Reality Labs 2024年亏损177亿美元,硬件收入仅21.46亿美元,亏损率高达89%。当前 AI 眼镜想跨越“毛利率40%生死线”,必须在规模与供应链端双重突破。
差异化生态是唯一生路
Meta亏损仍重金投入,是押注“眼镜将成10-20年后无处不在的终端”。小米同样具备现金流与 IoT渠道优势,可在短期内拉低BOM并通过“技术授权+代工”模式赋能创业团队。然而用户“刚需”未形成,全行业超50个项目扎堆试水,真正能熬到终点的或寥寥无几。小米下一步应从三方面做深:
场景差异化:借助米家生态与手机互联,主打运动、旅行、内容创作等垂直场景;
品牌联名:与潮流眼镜或运动品牌合作,复制Ray-Ban的时尚破圈效应;
社交闭环:依托小米影像与澎湃OS,打造“一键分享”链路,提高佩戴频次与内容黏性。
IDC预测AI眼镜五年后市场规模将达130亿美元,但这条赛道真正考验的是品牌的资金耐力与生态整合力。小米的加入,为国产阵营注入新变量,也为产业链提供了成本下探的锚点。能否成为“中国版 Meta”,关键取决于它能否在硬件之外构建出“内容+社交+品牌”三位一体的护城河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